以金融“活水”潤澤民營經濟
來源: 信用中國
時間: 2024/04/01/ 15:57
字號:[大][中][小]
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,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,金融是重要一環。
2023年“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、高質量發展”意見建議征集活動的留言顯示,部分中小微企業在經營中存在流動資金不足、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。從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,創設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,強化資金供給,到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,完善金融服務體系,增強民營貸款的穩定性,再到創新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并延期擴容,一系列措施對癥下藥,助推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。截至去年底,全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9.4萬億元,同比增長23.5%;去年11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.75%,較上年同期低41個基點,小微企業融資實現量增、面擴、價降。
信息不對稱是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障礙之一,銀企信息充分共享是金融服務智能化、精準化、高效化的前提。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》提出,“完善信用信息記錄和共享體系”“加強涉企信用信息歸集,推廣‘信易貸’等服務模式”。搭建融資信用服務平臺,深化信息共享,有利于增進銀企之間信任度,提升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的覆蓋面、可得性和便利度。截至2023年末,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23.4萬億元,其中信用貸款5.3萬億元。在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之間架起更多“信息橋梁”,才能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,暢通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。
數字技術憑借其集成化、智能化等特點,在提升服務效率,降低金融機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,進而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實際融資需求等方面擁有廣闊應用空間。比如,通過運用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技術,將信用體系從核心企業“主體信用”拓展至基于交易的“物的信用”和“數據信用”,可以降低融資門檻,擴大服務覆蓋面。又如,微眾銀行推出的“數字創投”服務,以“科技+數據+模型”驅動,應用AI大語言模型提升投融資匹配效率,努力通過暢通融資渠道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。用好數字技術,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步伐,推動金融服務提質增效,是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。
還應看到,破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加強統籌協調,充分發揮“幾家抬”的合力。八部門聯合印發的《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》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,明確要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、財政獎補和保險保障等措施,提升金融機構服務民營經濟的積極性。加強協同合作、提升政策實效,各部門各地方形成合力、不同政策有效組合,既注重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問題,又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,才能激發政策的乘數效應,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“活水”。
北京新增大型活動等20多個“一件事”集成服務事項,在餐飲、超市等40個行業推行“一業一證”;重慶開展“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網絡環境、保護企業合法權益”專項行動;海南聚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,完善企業反映問題“接訴即辦”機制……政策千萬條,落地第一條。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精準性和有效性,推動對民營經濟的各項支持政策落實落細、見到實效,定能提振民營經濟預期信心,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。